新疆乌鲁木齐县乌板乌水生态防护林标准化示范区: 戈壁变绿洲
阅读次数:正在读取 /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15-02-04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新疆乌鲁木齐县乌板乌水生态防护林标准化示范区采访记
“现在四周是一片片林地,你看看能数得清楚吗?”维族司机帕尔哈提开玩笑地说。视野下,一条绵延到天山山脉下的公路旁,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耸立着一棵棵树木。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新疆,乌鲁木齐县乌板乌水生态防护林却以这样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坐落在乌鲁木齐县板房沟、水西沟地区的乌板乌水生态防护林,是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立起来的。“你很难想象,在没有大范围造林之前,这里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乌鲁木齐县质监局局长赵志方说。为了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也为了完成乌鲁木齐市于2009年提出的将乌鲁木齐县建成全疆最好的生态区和最美的大花园的要求,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人员、高校中的科研队伍以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步步将戈壁变成绿洲。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生态林的建设也绝非一蹴而就。在充分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标准化成为了所有建设者关注的焦点。“既然要建,就要建得好,切切实实为老百姓服务。”赵志方说。为了保证该项目能建设成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人工造林项目,2010年,乌鲁木齐县质监局将项目积极申请成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可以说,建造这片林地的每一个步骤,我们都用标准化的程序来进行规范。”赵志方介绍说。从2009年起,生态防护林进入一期、二期建设,在720公顷的土地上,技术人员共种植了几十万余株植物。
种一棵树,要挖多宽多深的坑,哪种树所需要的种植条件有差别,种植后第一遍水、第二遍水什么时候浇,种植完之后何时剪枝、施肥,出现病虫害时在哪几个阶段进行除虫除害,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细的流程,也需要标准化的指导和纠正。为了使种植、养护的过程更加科学规范,技术人员多次深入高校,向农业科学领域的教授、专家请教,“为了生态林相关的5个标准,我们不知道开了多少次会修改标准中的条目,为的就是能够将好的经验留下来,规范化地指导后面的工作。”赵志方说。
截至目前,生态林已建成乔木45万株、灌木25万株,经济林10余万株,形成前3排以经济林为主(桑树、李树、山楂树等),3排后以乔木(榆树、各类树木)为主的林地格局。标准化不仅使得天山山脉脚下的这片戈壁变为绿洲,也便利了后续的种植、养护工作。而在林木的浇灌上,也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利用6个巨型的中水池和输水管道及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处理后再利用滴灌技术直接给林木供给水分,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而且也提供了可持续的水源。
正是在标准化的指引下,生态林管理部门的《生态园林技术标准体系》已收集各类标准37项,制定发布6个地方标准,涉及种植、节水灌溉、施肥、有害生物防治、生态抚育技术规程等方面,修订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标准15个。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这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标准化管理、规范的实施使得种植苗林的成活率高达96%,总面积已达3.1万公顷,成为了乌鲁木齐市的“后花园”。
乌板乌水生态防护林南面依靠天山山脉,有着壮观的高山冰雪景观、山地森林景观和草原景观。为改善恶劣生态环境而建造的生态防护林也成就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在生态林示范区,每隔100米就出现的雕塑是一道绝佳的风景线。这些雕塑或是当地特有的动物资源,或是有名的农业作物,或是历史文化印记,每一个雕塑、每一段距离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长达53公里的健步道,更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在标准化的种植规范下,当地市民可以采摘到无农药残留的健康果实。“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来这里游玩,如果不是标准化的建设和科学管理,恐怕也无法吸引到游人。”乌鲁木齐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哈尔肯说。
游人的增多也间接为当地带来了旅游资源。随着乌鲁木齐县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成为了当地旅游的特色产品。在离生态林不远的一片乡村,整个村子每家每户都开办了农家乐,“吃农家饭,赏天山景”成了游览的必备项目。
“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如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地走旅游兴县的道路,对于旅游服务方面的要求一定要高。”哈尔肯说。为此,当地《农家乐住宿服务技术规范》、《农家乐餐饮服务技术规范》相继出台,为更好地规范农家乐服务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林的建设短期并不具有经济效益,对我们来说更看重的社会效益。”赵志方说。为老百姓提供的休闲、健身场所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游客前来,随着生态林工程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会来到这个绿洲,感受北疆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