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悼劉源張大師
我深深的欠他一個感謝
陳寬仁
在我的幾十年品質生涯中,林公孚兄告訴我一件事,讓我引以為平生最大的榮譽;他也告訴我一個消息,讓我木然發呆到忘了自己要幹什麼一大半天!
公孚兄從電腦中發來的消息,是:
「… … 4月3日深夜,中国质量管理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源张先生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 ...。」
劉源張大師,中國的品質管理之父。
其實我與劉先生只見過一面而已。就那一面,我一直記得他點頭微笑,鼔勵我開口說話的神情。
話說從頭,1991年8月,官生平兄首先掲開海峽兩岸間的品質屏幕,他號召了三十幾位品質朋友,組成「台北品質代表團」去到北京,與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合作,在北京市郊西山的香山飯店,召開首屆海峽兩岸質量會議。這是品質界破天荒之舉,全大陸的各省區都派有代表參加會議,人數眾多,熱鬧極了。
我出生在上海,從小就會說上海話;在家是跟着外祖母和母親說潮州話;日本軍閥發動侵略戰爭,我們全家在大陸上流浪好幾個月,最後定居在貴州,自然而然的我會說貴州話;我唸小學是斷斷續續的在香港和廣州之間臨時找個學校插班,所以我也會說廣州話。生活在台灣幾十年沒有使用過的各種方言,在香山飯店會場裡面都使用上啦!大家都會問我你是那裡人?內心情緒自然非常激動。
官生平兄是代表團團長,他給我安了一個頭衘是顧問。大會的主題是「質量是民族繁榮的共通語言」。事先我就用這個題目寫了一篇文章,準備一套演講用的投影片綱要。那個時代、投影片是靠手寫在透明膠片上,一張一張的換着放映。
大會開始如儀,輪到我上台了。記得好像有幾級台階上去,我走到講台桌後,眼前只見台下黑壓壓一大群。我有一點登台演講的經驗,我不會怯場。只是那時,突然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不知道是為什麼,喉嚨好像不能呼吸,卡住了,是心裡或是腦子裡深處發出來的一種窒息壓力,讓我開不了口。現在回想起來,生命的記憶中有一次的那種感覺,差可比擬:很多年前在美國舊金山的中國城,站在街口臨時搭的木板舞台下,擠在人群中鼓掌、吶喊,台上有歌星白嘉莉、崔台青等人在唱歌。突然後台上飄揚起一面國旗,我不由自主的眼淚自動湧出,流得滿臉。
1949年我隨父母親離開上海,遷居澳門,在葡萄牙的旗幟下生活兩年後,來到台灣。開始有安定的生活。四十年後的1991來到了北京,第一次回到大陸。站上香山飯店的講台,我很鎮靜,但是卻自動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台下,我右手邊下面坐在第一排的就是劉源張先生,他似乎深切了解我的感覺,他微笑向我示意,用一個簡單的手勢,鼔勵的點點頭,我做了一個深呼吸,開始我的演講。演講順利結束。我走下講台,他迎向我,與我握手。
回台灣後,我與劉源張先生經由郵局通過幾次信。他來信都是手寫,我是用電腦寫就再印出來郵寄。可惜的是:我曾搬家二次,電腦中毒數次,他的來信和我去信的底稿全都遺失了。我曾送他一本學會出版的「品質人語」,他似乎讀得很仔細,來信中會提出某一二條,簡單舉例討論。在一封信中我曾經建議,是否可以在長江三峽的遊輪上,再舉辦一場兩岸品質論壇。
2008年,座落台中市的朝陽大學邀請劉源張先生來台,出席品質會議,做貴賓演講。朝陽大學曾有二位老師專為此事來到我們學會與王治翰兄討論,如何安排會議的議程事宜。劉先生要來啦!我們都很高興,引頸以待。結果是空歡喜一場,一直是到了最後一天,才得到通知,說是沒有通過審批不能來。
我自己有幾次去大陸,也曾想過應該找個機會去看看他。
2012年11月,我們學會開年會時遇見公孚兄,他不久前才從大陸回來。他是喜歡讀書的人,去大陸也一定會逛書局,買新書,而且看得很仔細。他向我說,劉源張先生寫了一本書,書中提到你!我嚇一跳,怎麼會?說我什麼? 我,算老幾,居然會被他寫入書中? 於是,約定了公孚兄把書借我一讀。
劉先生的大著是他的回憶錄,2011年出版。書名「感恩錄」副題是「我的品質生涯」書中附有很多圖片,文字約近二十萬字。內容分為六章,第四章「開拓的十年」其中第七節「海峽兩岸的交流」文字最少,只有一頁而已,也就是讓我引為平生最大榮譽的加持讚語。爰抄錄如下:
『海峽彼岸,台灣的品質管理界人士在上個十年裡,已經有多位來過大陸。我自己就曾經接待過幾位,也因此結識了幾位同行的朋友。1991年8月19日,首次兩岸品質研討會在北京的召開是應該記錄在此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於1991年8月21日刊出了這條消息,介紹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品質--民族繁榮的共同語言」。
這個主題正是台灣的陳寬仁先生的主題演講的題目。他首先提出主題概念的問題,品質一詞究竟如何解釋。他舉了一個別人的調查材料,其中有17種。我看了,不以為然。陳先生自己的解釋是「品、三口為品,評也。質,斤斤計貝,值也。」我看了,深以為妙。那以後,我經常在各種場合引用陳先生的這一學說,來解釋品質的特徵。另有一點,陳先生提出了農業精神與工業精神的區別。中華民族原本是農耕民族,富有農業精神,但是卻欠缺西方民族在市場經濟中鍛煉出來的工業精神。農業精神中有許多美德值得我們中國人繼承發揚。之外還必須學習體會的是工業精神其中的本質就是精密與準確。我很喜歡陳寬仁先生的觀點和評說。後來他送我幾本他寫的書,都使我受到啟發。
2001年12月15日起,兵馬俑在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台灣品質學會的林公孚寫信來,要我為這一盛舉寫篇文章。同年12月22日,台北經濟日報刊出了我寫的「看兵馬俑的品質管理」。
我同台灣的交往很少。台灣也是我一直想去,而至今沒有去成的地方。我知道,那邊的許多朋友盼望著我去。我也很想同他們促膝細談質量管理的方方面面。』
是啊!誠如劉先生他自己寫的「那邊的許多朋友盼望著我去。」不但有許多朋友的盼望;而且,我一直等待向他當面道謝的機會也永遠失去了!(完)